如果是以预冻的时候碎裂为主,多数是装量多、样品厚、预冻速度快。瓶子为什么会碎裂,掉底、裂瓶主要与瓶身上下温度不匀有关,当瓶身、瓶底温度差超过15~20度时就可能出现是温度玻璃材质承受了过大的应力所致。缩小瓶子底部和上部的温差,缩小应力就可以避免碎裂。建议在预冻时先将温度降低到共晶点以上某一值,保持一段时间,使瓶身上下温度均匀,在同一温度下降温;或者减慢降温速率。
解决办法和措施:
1、“慢降速冻法”,即板层温度降至样品共熔点附近时,保持一段时间(2小时左右即可),使药液温度尽量接近板层温度,再迅速降温至共熔点以下10℃,此时药液迅速冻结并放热,保持一段时间,使样品温度接近板层温度,再降温至最终预冻温度(此时降温速度不宜过快,尽量减小样品温度与板层温度的差值),并保持3~5小时,让所有制品温度和导热油温度相同,再开始抽真空,这样可能会减少(*不出现裂瓶、碎瓶很难,毕竟瓶子的摆放和质量都会出现问题)掉底和裂瓶的现象。
2、最终预冻温度:这也可能会导致裂瓶。一般为-40℃,可适当调高或降低。我以前做过一个品种,采用上述“慢降速冻法”后还是裂瓶不少,后来观察到,当样品温度降至-35℃以下时,就接连的裂瓶。后来将最终预冻温度由-40℃调高至-30℃,效果比较理想,几乎没有裂瓶。这是小试结果,可能试验用小冻干跟车间大冻干机冻干效率有所差别,还需进一步验证。在车间进行大生产验证时,虽然采用“慢降速冻法”,但考虑到成本等因素,还是保守的将最终预冻温度定为-40℃,结果成品裂瓶率已大大减小,降至1.5%以内。